研究范式

范式是研究者对事物看法的基本模型或方案。传播研究领域有四种基本的研究传统或者范式:实证范式、系统范式、阐释范式、批判范式。

范式 定义 关键词 目的
实证范式 通过实证观察科学地发现因果规律 变量 预测和因果解释
系统范式 试图发现系统中各元素对整个系统的作用 系统 解释功能
阐释范式 试图理解指导人们行为的意义网 语义关系与规则 理解意义和意义创造
批判范式 试图揭示意识形态实践和主导来源 意识形态 解放

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范式,社会科学的范式并不存在取代的问题,只有主流、不主流的问题。社会研究的范式不存在对与错,只存在在某个问题的研究上有用性的程度大小区别。

实证主义范式(positivist paradigm)

自19世纪中叶孔德提出实证主义范式以来,它经历了许多改进、修正和批评。这一传统是当今传播研究的主流之一。

实证主义研究的特点是:

  1. 客观现实只能通过经验观察来了解;
  2. 变量的研究;
  3. 发展能够预测、解释和控制的理论;
  4. 对普遍规律的探索;
  5. 以及以定量数据形式的观察。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个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

  1. 原因出现在结果之前;
  2. 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3.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不能被与这两个变量都相关的第三个或更多变量所解释。

关于因果关系的条件,还可补充。

系统范式(systems paradigm)

社会系统范式源于维也纳生物学教授路德维格·冯·伯塔兰菲提出的一个概念。冯·伯塔兰菲在其《一般系统理论》中指出:社会实体,如社会团体、组织或整个社会,可以被视为有机体。作为一名生物学家,冯·冯·伯塔兰菲理解的有机体是动态的整体。

系统范式的特点是研究者假定传播是一个系统:一组相互关联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人的言行,而不能孤立地研究他或她的非言语行为,也不能在他或她所参与的更大的互动系统之外理解这个人的言行。当研究人员采用系统的观点时,他们认识到系统的各个部分具有相互依赖性。

当传播研究人员采用系统范式时,他们会问这些问题:系统是什么?系统的边界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是“外部”系统,什么是“内部”系统?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什么?零件如何相互依赖地工作?什么是系统的平衡?为了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系统部件如何响应外部因素而共同工作?

系统范式与实证范式的对比

采用系统范式的研究者具有与实证主义传统相同的特点,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系统研究者和实证主义研究者一样,相信客观现实。然而,他们所考察的现实并非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式化。相反,系统研究人员认为社会世界是由部分组成的系统。研究的议程是发现部件如何共同作用以维持系统。大多数系统研究人员使用变量语言。平衡状态通常用变量来定义。实证主义者通过识别因果关系的一般规律来解释某些事情,而系统研究者则通过识别其功能来解释某些事情。实证主义研究者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变量发现现实变量,而系统研究者则致力于更全面地理解现象。尽管他们有一些不同,系统和实证主义传统可以被视为近亲,

解释主义范式(Interpretive paradigm)

总的来说,接受解释主义传统的研究人员认为,由于人类的反射能力,人类的行为与其他物理和生物世界是不同的。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人类的行为是建立在意义的社会网络之上的,他们的行为是由同一意义系统内的其他人赋予意义的。人类对他们在共同的社会世界中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并且他们(对他人和自己)对他们使自己的行为变得可理解的能力的基础上是有意义的。

鉴于这种对人类行为的定位,解释研究者的主要目标是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网。由于来自不同文化或社会群体的人们被嵌入到不同的意义系统中,研究人员必须试图理解那些行为被理解的人的特定意义系统。这种理解的关键是“穿着鞋子走一英里”的能力。也就是说,解释性研究人员拥抱他们所研究的人的主观世界,并试图通过他们的眼睛来观察这个世界。跨研究者依赖于参与者观察的定性方法、定性的访谈和定性文本分析。

解释范式的关键标志是意义、规则、特定焦点和定性数据的使用。在解释性研究中,研究人员的目标是了解行为对人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他们试图使人类的行为变得易懂。与使用变量语言的实证主义者和系统研究者不同,解释主义研究者用他们试图理解的行为的意义来思考和写作。变量的解释对应物是语义关系。语义关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单位、内核、类别或意义的“块”。解释主义研究者试图通过描述其成分-语义关系来理解这一意义网。

因为意义和人类行为是社会的,它们是由规则引导的。如果人们对事物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语言和行为来传达意义没有一致的话,社会世界将会变得更加混乱。因此,在解释传统中,意义的研究与规则的研究密切相关。但在解释性研究中中,究竟有什么规则呢?规则是一个群体或亚文化群体成员对适当行动的共同信念。规则告诉我们,在我们所处的社会世界中,什么是被禁止的、被允许的、被鼓励的或被要求的。

指导我们传播行为的行为准则是意义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至少,适当和必要行动的规则提供了一个道德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其他人将我们的行动评价为“好”、“坏”、“正确”、“不适当”等等。这种判断构成了我们行为的一部分含义。解释主义研究者的目标是确定在特定环境或社会群体中指导交际行为的规则。在确定指导交流的规则时,解释性研究人员使这些行为变得易懂。

理论在解释主义范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两种形式:本土知识和启发式框架。由于规则和意义是特定于所研究的环境或社会群体的,因此不可能进行概括。相反,一些解释性研究者的目标是让我们全面理解在单一环境或群体中的意义创造(本土知识)。启发式框架是一组语句,旨在指导我们理解意义的制定,而不管具体的设置或组是什么。本土知识理论在本质上具有明显的特殊性。相比之下,启发式框架在非数字层面上运行。

解释性研究人员通常喜欢使用非数字数据,通常是文字或视觉图像。他们的目标是以尽可能丰富和详细的方式提供理解;在解释传统中,这通常被称为唤起性(evocativeness)。

解释主义研究者对人们对因果关系和功能的主观感知感兴趣,而实证主义者对因果关系的客观现实和系统性研究者对系统功能的客观现实感兴趣。

批判范式(critical paradigm)

批判范式的历史根源是多方面的,其渊源是多种多样的。然而,批评家们有两个共同的信仰。首先,他们挑战了经验观察是通向知识的唯一途径这一假设,认为反思可以促进知识的产生。事实上,当关键的研究人员收集数据时,无论是定量的还是定性的,他们并不接受这些数据及其分析作为知识声称的充分依据。相反,批判范式的研究者认为恰恰是对这些数据的批判性反思才可能是知识。

参考文献

  1. KLEINBERG S. Why: a guide to finding and using causes[M]. Boston: O’Reilly, 2015.
  2. BAXTER L A, BABBIE E R. The basics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M]. Belmont, CA: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4.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