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与概念操作化

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是推断量化研究的起点,理论假设是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答案的预计和猜想。如地球板块说、月球形成的撞击说等。理论假设较为抽象,而研究假设是直接可验证的。

提出理论假设的要点:

  1. 在提出理论假设之前,可以提出一系列猜想答案;
  2. 将猜想答案涉及到的因素归纳为概念;
  3. 概念可以适当宽泛,以便涵盖全部可能的因素。

概念化,是从现象中通过概括抽象出一般性观念的过程。

理论假设的来源:

  1. 来源于思辨
  2. 来源于类似案例
  3. 来源于质性研究

概念操作化

概念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of concept),是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以使其转化为变量。

抽样调查中的概念操作化是针对理论假设中的概念进行的,目的是为了将理论假设转化为可测量的变量关系(即研究假设)。

作为原因的概念、作为结果的概念

概念操作化的步骤如下:

  1. 确定所有需要操作化的概念
  2. 指出当前要进行操作化的概念
  3. 将概念分解为维度(逻辑周延,无遗漏,无重复)
  4. 每个维度选择一组指标来衡量(指标不需要逻辑周延,能反映变量内容即可)
  5. 若需要操作化的不止一个概念,重复步骤2-4.

概念操作化的要点:

  1. 一般而言,至少要有2个需要进行操作化的概念。
  2. 维度就是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
  3. 尽量周延,全面反映概念。(最好有现实理论基础)
  4. 每个维度的测量指标选择无需逻辑周延。
  5. 如果概念简单,可使用一个指标来测量。
  6. 操作化得到的“指标”就是变量。spss中的变量=操作化得到的指标=问卷中的题项

概念操作化重要的是维度的划分,最好有理论依据。

两个概念的指标加在一起一般不要超过30个问题,太长会影响问卷使用者的回答意愿。

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是可以直接使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的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

研究假设所涉及的变量就是对理论假设中的概念进行操作化之后得到的指标。研究假设描述的变量关系是通过统计分析直接可证伪的。

证实研究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普遍性命题只能证伪而无法证实,因此,统计分析的思路,是证伪零假设。

科学一词,在汉语中,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应science,二是中国传统的分科立学,如理工农医文法商。

零假设(Null Hypothesis),又叫虚无假设、空假设,是描述两个变量无关状态的假设,通常用H0H_0表示。

研究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是研究者试图证实的假设,通常用H1H_1表示。

研究假设常见的三种描述:

  1. 相关关系
  2. 因果关系
  3. 函数关系

根据表述关系的方式不同,又把研究假设分为有方向的研究假设(如年龄增加,收入增加)和无方向的研究假设(年龄对收入有影响)。有方向的研究假设在统计分析时,采用单侧检验;无方向的研究假设在统计分析时,采用双侧检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廉·麦奎尔(William McGuire)列举了产生研究假设的49种方法

如何判断一个假设是好的研究假设?

  1. 以陈述句而不是问句的形式
  2. 清晰地体现每一个变量
  3. 对变量之间的关系给出假定
  4. 部分反映理论假设以及理论假设形成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5. 尽量简短明确
  6. 可以加以检验

案例:微信的传播特征与大学生信息消费

以下是从研究方法角度而言,规范程度较高的概念操作化案例,并不代表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研究问题

微信从2010年10月启动,微信的用户已经突破了8亿人,成为了当下主要使用的社交工具之一,其中大学生用户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大学生选择了微信作为获取信息、满足自身信息需求的工具?

猜想答案

  1. 选择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微信中的好友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而微信基于现实人机关系会影响评论、转发等的态度。
  2. 微信中信息和状态半公开这一特征会影响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3. 微信整合多种功能增强了受众对微信的依赖程度。
  4. 微信中的信息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能增加受众信息获取的满意度。

通过概念化提出理论假设

概念化1: 将“微信中的好友是否基于现实的人际关系”、“无直接关系的受众间互不公开信息和状态”、“微信的多种功能整合”、“微信的订阅号功能”等概括为微信的传播特征。

概念化2: 将“传播互动”、“受众对微信的依赖程度”、“受众对微信信息获取的满意度“、”受众评论或转发时所持的态度“等概括为信息消费。

理论假设:微信的传播特征会对大学生信息消费产生影响

概念操作化案例

概念1:微博的传播特征

维度1.1 传播者的特征

  • 1.1.1 你的微信好友中有哪些身份?(现实好友、线上好友、陌生人等)
  • 1.1.2 你通过微信的哪种功能获取信息?(订阅号、推送、服务号、即时通讯)
  • 1.1.3 你通过哪种方式与好友建立关系?(通讯录关联、扫一扫、摇一摇……)

维度1.2 传播内容特征

  • 1.2.1 你从微信获取的信息内容类型有哪些?(即时通讯信息、新闻、兴趣内容……)
  • 1.2.2 你从微信获取的信息内容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语音、文字、图片、链接)
  • 1.2.3 你认为从微信获取的信息时效度程度如何?(5点刻度)
  • 1.2.4 你认为从微信获取的信息真实度程度

维度1.3 传播渠道特征

  • 1.3.1 选择使用微信成为联系朋友,进行日常通信渠道的原因?
  • 1.3.2 是否因为共同的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而组件微信群聊?
  • 1.3.3 是否认为在微信个人主页上发布个人私语,即使无人响应,也能达到倾诉的作用?
  • 1.3.4 主要通过公众平台获取哪类信息?

维度1.4 受众特征

  • 1.4.1 你查看微信的频率?(全天在线、固定时间查看、偶尔查看、几乎不)
  • 1.4.2 你使用微信的动机?(打法时间、有目的的获取信息、通讯)
  • 1.4.3 你对微信的依赖程度?(打分)
  • 1.4.4 你使用微信而非其他同类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概念2: 信息消费

维度2.1:信息需求

  • 2.1.1 你对哪种类型的信息需求量最大?(新闻、娱乐、体育……)
  • 2.1.2 你更喜欢哪种哪种呈现形式的信息?(文字、图片、语音、链接、视频)
  • 2.1.3 你获取信息的动机是什么?(工作、娱乐、生活……)
  • 2.1.4 将以下信息的特征按重要程度排序(时效性、真实性、接近性、独家报道、内容深度等)

维度2.2:信息获取

  • 2.2.1 你通常通过哪些渠道获取信息?
  • 2.2.2 什么因素会决定你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
  • 2.2.3 你主要获取信息的时间段?
  • 2.2.4 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来源?
  • 2.2.5 在社交媒体中,你是否付费获取信息?

维度2.3:信息处理

  • 2.3.1 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的信任程度排序
  • 2.3.2 你在信息传播活动的活跃程度
  • 2.3.3 你在社交媒体上获取的信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你对信息的需求
  • 2.3.4 浏览信息的习惯是什么?(全文阅读、标题党)

维度2.4: 信息再创造

  • 2.4.1 是否选择对信息进行再传播
  • 2.4.2 对信息再传播的方式(评论、转发、评论加转发等)
  • 2.4.3 对信息再传播的效果期望

研究假设案例

  1. 微信好友的身份特征(1.1.1)会影响使用者对信息的信任度(2.3.1)
  2. 微信好友的身份特征(1.1.1)会影响使用者选取信息获取渠道(2.2.1)
  3. ……

案例: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

研究聚焦媒介素养的两个维度——媒介信息处理能力和媒介参与意向,探讨个体政治认知、人际讨论模式、媒介使用、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功效意识对它们的影响。

原文链接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