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考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 罗鹭 2018年11月22日

考据学及其历史

所谓考据之学,又称考证之学,是一种求真象(相)的学术,要考求真象(相),必须要有充分的证据,站在客观的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来从事研究。 ——出自高明《中华学术的体系》

考据学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无征(也就是证据)不信。

孔子时代已经有文献考据的意识。

举例: 《论语·八佾篇》“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公羊传·昭公十二年》 中,“伯于阳”写错了,其实应该是“公子阳”,但是孔子在修春秋的却没有改正。与《论语·为政》中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相似之处。 《吕氏春秋·察传篇》子夏看到 “晋师三豕涉河”,通过考据,其实应该是“晋师己亥涉河”。

考据学的发展历史:

(一)唐以前,考据工作比较琐碎,为考据学之萌芽期;

(二)宋元时期,学者疑经、考史、校勘、辑佚,为考据学之生长期;

(三)明清时期,为考据学之兴盛期,尤其是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顶峰;

(四)民国以来,新考据学将乾嘉学术与西方实证科学进行结合,开启了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

考据学的治学特色与原理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总结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特色有十条:

凡立一义,必凭证据。

无证据而以臆度者,在所必摈。 也就是说无征不信。没有证据无法考证。 傅斯年:(胡适的弟子)我们不是读书的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选择证据,以古为尚。

有具体的语境,尽量找距离时间最近的证据,可信程度比较高。(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

清代以前的学者重视的是旧材料,既包括唐以前的文献,也包括少数器物上的文字。(金石学)

民国以后的新考据学重视的是新材料,一是新出土的实物、文字和考古;二是过去被轻视的材料,如档案、歌谣、风俗物品等;三是新发现的材料和域外材料。

胡适:在历史的眼光里,今日民间小儿女唱的歌谣,和诗三百篇有同等的位置;民间流传的小说,和高文典册有同等的位置,吴敬梓、曹霑和关汉卿、马东篱和杜甫、韩愈有同等的位置。

陈寅恪:必须对旧材料很熟悉,才能利用新材料。

陈垣:搜集材料讲究“竭泽而渔”,尽可能不漏掉一条材料。

孤证不为定说。其无反证者姑存之,得有续证则渐信之,遇有力之反证则弃之。

按:清儒已有博证精神,辩证一事罗列数十、数百条材料。

举例:元代诗人虞集生平的考据

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

最喜罗列事项之同类者,为比较的研究,而求得其公则。

清代学者治学的一个特色,喜欢大量引用相类似的证据。即归纳法,搜集大量同类性质的相关材料进行考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

所见不合,则相辩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受之者从不以为忤。

辩诘以本问题为范围,词旨务笃实温厚。

喜专治一业,为“窄而深”的研究。

现代学术:强调专精之外,还要强调博通

严耕望(当代历史学家):非有相当博通,就不可能专而能精。

文体贵朴实简洁,最忌“言之有枝叶”。

考据学,也称实学,也称汉学,也称朴学。

文献考据学的主要内容

书籍作者姓名考据

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作者阙失,或者不真,为求真实之作者,必须进行考据。 举例: 罗老师通过文献考据来考证《漱六楼书目》作者到底是谁?

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考证

历史人物考证包括生卒年、字号、籍贯、家世、生平、交游和著述等各个方面,举凡史传、别传、外传、行状、碑志、年谱以及方志、宗谱、笔记、总集、别集、诗文评中有关人物的记载,都可以作为考证人物资料。

举例: 南宋著名出版商、江湖派诗人陈起卒年新考

文献时代考据

例如石鼓文,认为是秦国之物,但是具体的年份争议很大。

可以注意使用中国基本古籍库 (图书馆的数据库之一)

历史事件考据

考证历史事件主要是考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甄别传闻异词的真伪和补充语焉不详的记载等。

举例: 元朝的元顺帝

文献考据的方法

一般方法:本证、旁证、理证

本证:以自己证自己

旁证:采之他书也 用他认来证自己

理证: 通过逻辑推理来证自己

本证法

以某一书籍本身的资料为依据进行考证,即是本证,也称为内证;以某一书籍之外的资料为依据进行考证,则是旁证,也称他证或外证。

举例: 《元史本证》汪辉祖 清 五十卷,其中指出3700多条错误,后研究元史成为一种显学,它的错误太多,后人又修了《新元史》。

旁证法

(1)书证 用某一古籍以外的存世文献资料来进行考证。

(2)物证 利用存世文献以外的遗迹、实物,如古代遗址、金石器物、碑版志铭、甲骨卜辞等来进行考证。

理证法

凡缺乏文献资料或遗迹物证的证据,而仅用推理进行考证,得出结论,称为理证。

特殊方法

二重证据法

王国维《古史新证》提出。纸上之材料加上地下之新材料。

诗史互证法

也可称为文史互证,一是以诗文或文学作品为史料,或补证史乘,或别备异说,或互相证发;一是以历史事实来考释诗文等文学作品。

史源学方法

陈垣先生曾经开设“史源学研究”课程。

按: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读这些学者曾经读过的书,看他们曾经看过的文献。

总结共勉: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高明者多独断治学, 沉潜者尚考索之功。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